close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論,幼兒行為的重要特徵之一是無法「延緩滿足」,經常要不到就大哭大鬧,情緒化程度往往讓人受不了。


隨著年齡增長,個人的心智與人格越逐漸成熟,不僅越來越懂得忍受「不如意事」,言行舉止也比較能與現實妥協,因而顯得比較理智。


另一方面,隨著年齡增長,個人思想與行為也日益「定型」,可改變的彈性也越來越小;以至於高齡長者,常讓人感覺僵化固執,相處起來甚或顯得「很不講理」。


然而,所有的青壯年或中年人都不會情緒化嗎?他們都顯得很講理嗎?當然也不是囉!


放眼生活周遭,「經常」為了無法「延緩滿足」而情緒化的固然有之,思想或行為「僵化」因而顯得很難溝通的也所在多有,不是嗎?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論,前者就是「長不大的大人」,後者則是提早老化的中壯年甚或青年人。


年齡的增長,係屬「有去無回」的生理發展,堪稱是「不可逆性」的天性。但是思想、行為與情緒的表現,反應的卻是心理或人格成熟度,主要源自於後天的環境因素。進一步說,個人心理與人格能否隨年齡發展而趨於成熟,乃取決於家庭教養與學校教育之功。


遺憾的是現代的家庭結構鬆散甚或崩解,多半很難發揮人格教養功能。學校方面咧?多年來我們的學校教育始終「考試領導教學,學科知識(例如國英數理化理化生物史地)教學中心」,人格養成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擺兩旁」,以至於人格不成熟度(例如情緒化、自制力不足)以及心理健康有問題的與日俱增,整個國家社會的發展也因此顯得「荒腔走板」。


最嚴重的,眼看社會上「人不像人」(例如子殺父、父弒子、夫殺妻、弟砍兄、情人殺情人、同事殺同事、、、)的案例有增無減,我們的主政者還完全搞不清楚問題的源頭,當然也遲遲拿不出具體有效的改善對策;看在社會心理研究與專業工作者眼哩,即使憂心不已,也是徒喚奈何?唉!


面對此情此景,吾人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呼喚」我們的教育部:別再置身事外了!趕緊從教育之根(教人成人)救起吧!問題是官員們聽到了嗎?唉!

 

arrow
arrow

    詹老夫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