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社會心理學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台灣社會發展顯得荒腔走板,「職級(例如公司甚或政府部門的官職、大學教授職級)」制度非常關鍵!有那麼嚴重嗎?讓我們話說從頭!
文章標籤

詹老夫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論,幼兒行為的重要特徵之一是無法「延緩滿足」,經常要不到就大哭大鬧,情緒化程度往往讓人受不了。


隨著年齡增長,個人的心智與人格越逐漸成熟,不僅越來越懂得忍受「不如意事」,言行舉止也比較能與現實妥協,因而顯得比較理智。

文章標籤

詹老夫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話說史上最「接地氣」的社會心理學家Kurt Lewin說,”There is nothing more practical than a good theory.”(再也沒有比一套好理論更實用的了)我說,「理論是行動的最佳思維架構,行動是理論的最理想實踐。(”Theory is the best rationale for action; action is the best practice of theory.”)

多年來秉持此項學術信念,汲汲營營於「應用」社會心理學之道;無論是「愛情心理學」、「人際關係理論與實務」、「解決問題與案例研討」或其他課堂,不管是學生輔導中心、學生事務處或系辦公室等大學校園行政工作。反過來說,生活中或工作領域的任何難題,也都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靈感來源,甚至於發展成為研究行動。

文章標籤

詹老夫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越是自以為「現代化」的人,越是講求個人(自由)主義;對於我們傳統的諸多「集體主義」(文化)價值(例如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又如禮義廉恥)就越是瞧不起,同意嗎?

姑且不論現代台灣人棄之有如敝屣的「四維八德」,像「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這麼「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生活倫理」,事到如今,若有人「膽敢」提出來提醒大家,極可能當場被「大笑三聲」,甚或被嗤之以鼻,不是嗎?

文章標籤

詹老夫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發現了嗎?分析問題時本人的論點都顯得特別「龐大」!關鍵是WHY?
文章標籤

詹老夫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性決定命運,只有我嗎?當然不是囉!放眼四周的人,試問有哪一位可以例外?

其實,個性不只決定了所有個人的命運,甚至於透過「集體的運作」,還決定了我們的國運耶!?

文章標籤

詹老夫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真的嗎?

學業方面真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同學們!您說是嗎?

文章標籤

詹老夫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都有個性,也就是心理學所謂的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我們都聽說了「個性決定命運」,人格特質對我們的影響或作用之大,甚至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問題是人格(或個性)是甚麼?自己或他人的人格要怎麼察覺?讓我們從人格的意義、內涵、作用與表現類型談起!

 

人格的意義

 

出於先天遺傳因子與後天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人格係指個人在面對自己或周遭環境時,表現出來的特定傾向(或個性),是由多項心理或行為特質所構成。人格對於行為的作用或影響,有相當的持久性與統整性,因此使得個人在不同時空的行為或表現方式有相當的一致性。

 

人格的內涵

 

人格內涵有三方面:認知(例如注意、蒐集資訊、理解、記憶、回憶、分析、歸納、評估、判斷、解決問題、應用)、情意(例如情緒感受與表達、愛與被愛、自我控制、動機、意志、毅力;強弱度與穩定度)與行為(例如語言表達、情緒反應或表現、攻擊行為、關心行動、愛的行為)

 

人格的表現類型

 

就人格在日常生活(例如自我、自尊與自我展現;社交或人際互動、學業或工作)的功能或作用論,人格「表現」光譜可以大別為:正常(或成熟)人格、人格不成熟、人格異常、精神異常者人格。以光譜名之,係為了強調人格特質的連續性;至於分類,則只是為了討論的方便而已。

 

人格的「認知」作用與表現類型:

 

首先,以認知方面的人格特質來說,對於人(包括自己、他人、團體甚或組織)、事、物等方面的認知、理解與判斷或評估,讓自己可以在個人(包括家庭)生活、社交或人際互動、學業或工作等方面「正常運作」;容或有多多少少或大大小小的問題發生,甚或因此讓自己感覺有壓力,卻不至於有大礙。這樣的人就是屬於所謂的人格發展正常或成熟者。

 

如果認知、理解與判斷或評估,讓自己在各方面的「運作」與表現,跟自己的年齡或年齡相當的社會大眾比起來,顯得「很不相稱」者中,表現水準明顯較低的,就落入了所謂的人格「不成熟」區。反之,表現水準明顯較高的,就是所謂的人格「早熟」者。

 

認知、理解與判斷或評估,讓自己在各方面的「運作」與表現,不符合社會大眾認可的規範或常模(norm)時,如果只是出於嚴重自我中心或過份為了保護不切實際的自尊心水準,但並未明顯不符合邏輯者或理性推理者,則是所謂的人格異常。然而,如果認知「運作」與表現,不僅不符合社會大眾認可的規範或常模,也明顯是出於不符合邏輯者或理性推理者(例如幻聽、幻覺),則是所謂的精神異常。

 

人格的「情意」作用與表現類型:

 

其次,以情意方面的人格特質來說,先就情緒方面論,針對來自人(包括自己、他人、團體甚或組織)、事、時、地、物等方面的刺激,個人的情緒理解與反應(強弱與穩定性),讓自己可以在個人(包括家庭)生活、社交或人際互動、學業或工作等方面「正常運作」。再就情感、動機與意志論,面對個人與環境(包括物理與社會兩方面)的需要,個人有足夠的動機、決心、抑制或控制力,讓自己可以在個人(包括家庭)生活、社交或人際互動、學業或工作等方面「正常運作」。無論前者或後者,容或有多多少少或大大小小的問題發生,日常生活都不至於因此有大礙。這樣的人就是屬於所謂的人格發展正常或成熟者。

 

如果面對情境中的各種刺激,個人的情緒理解與反應(強弱與穩定性),或面對個人與環境(包括物理與社會兩方面)的需要,個人的動機、決心、抑制或控制力,讓自己在個人(包括家庭)生活、社交或人際互動、學業或工作等方面的「運作」與行為表現,跟自己的年齡或年齡相當的社會大眾比起來,顯得「很不相稱」者中,表現水準明顯較低的,就是所謂的人格「不成熟者」。反之,表現水準明顯較高的,就是所謂的人格「早熟者」。

 

進一步說,如果面對刺激情境的情緒理解與反應(強弱與穩定性),或面對情境所需的動機、決心、抑制或控制力,使得自己在個人(包括家庭)生活、社交或人際互動、學業或工作等方面的「運作」與行為表現,均顯得非常不符合社會大眾認可的規範或常模(norm)時,如果只是出於嚴重自我中心或過份為了保護不切實際的自尊心水準,就是所謂的人格「異常」者。如果這樣的表現,明顯出於不符合邏輯者或理性推理者,就是屬於精神異常者的症狀。

 

人格的「行為」作用與表現類型:

 

最後就行為方面的人格特質論,如果認知與情意方面均屬於正常人格者,表現出來的行為多半能符合社會大眾認可的規範或常模;如果認知與情意方面均屬於不成熟人格者,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會顯得比較「幼稚」。這兩類人的行為表現,如果顯得非常不符合社會大眾認可的規範時,頂多也只是行為方面的問題,意即各種不同程度的違規或違法問題。然而,如果只是出於嚴重自我中心或過份為了保護不切實際的自尊心水準,也就表現出所謂的人格「異常」者的症狀。至於明顯出於不符合邏輯者或理性推理者,則是屬於精神異常的行為。


文章標籤

詹老夫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瀏覽多年來流行資訊會發現,無論衣服、飾品、鞋子、眼鏡、背包等身上用品;相機、腳踏車、電話(含手機)、傢俱等個人或家庭用品;建築、室內設計、民宿、餐廳、咖啡館等住家或休閒場所;表演、卡通、遊戲、玩具、冰品等休閒用品或食品;婚禮、節慶或宗教活動等方面,除了因應時代變遷講求創新外,竟然也復古成風。求新vs.懷舊兩種對立的追求行動同時並存,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時尚本來就強調新鮮、獨特、與前衛,因此設計師、主辦者、參與者或消費者競相求新求變,不難理解;復古懷舊成了一種流行,令人好奇,也值得深入探究。

    社會心理學強調個人行為或社會現象,同時都受到個人因素與環境因素的作用,因此探討創新vs.懷舊」的個人行動與社會集體現象,個人或環境兩方面因素都得兼籌並顧。首先,人本來就是矛盾的動物,日常生活中我們就經常對於特定人、事或物既愛又恨,例如巧克力、油炸物、結婚、養兒育女、核電廠、下雨天等。尤其「一樣米養百樣人」,很多人或部分人喜歡的,其他人未必會加以讚賞,反之亦然。例如時尚圈有的人喜歡前衛創新,也有人喜歡懷舊復古;又如喜新厭舊的現代人,在飲食或休閒方面總有人鍾情於古早味;諸如此類既創新又懷舊的現象,從人類的矛盾性格看來並不令人意外。

文章標籤

詹老夫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信任在各種人際關係或社會互動過程的重要性,古今中外人盡皆知。然而信任問題越來越普及,也是國內外皆然。信任議題看似簡單,相關問題的化解卻很困難,顯然其中細節仍有待深究。就社會心理學觀點論,信任議題大體從個人與環境兩方面加以關照,本文先就信任問題的個人層次,分析容易有信任感或較難與人建立信任關係的個人因素;接著就社會環境方面,探究人際信任感高低的時代背景或社會氛圍因素。

信任問題的個人因素

文章標籤

詹老夫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