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類如此的聰明,科學如此的進步,面對擾攘不休的人際紛爭,以及接連不斷的政治、經濟、社會、教育、生態環境、、、等方面的人類社會發展問題,大家的討論與爭戰都「對症下藥」了嗎?

Not quite!

試問面對問題時,「預防勝於治療」很重要,有誰不知?「治標不治本」的問題,非專業人也都清楚得很。然而當問題來襲時,為什麼眾人總是「不此之圖」?

從「解決問題的專業」論,不管是個人、人際、團體(含家庭)、組織(營利或非營利)、社區、國家、乃至於全球的,面對問題得先搞清楚「問題的源頭」,「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乃是重要的策略之一,「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系統性思維(Systematic Thinking)更是必要的心態(mindset)或思維架構(rationale)。

關鍵是人都有私心,面對問題勢必「自我中心」,無法全面關照。另一方面,人有極限,分析問題難免「短視近利」,未來的與歷史的總是被眼前的事實或感受「淹沒」。尤其,人又有明顯的「個別差異」(例如需要、個性、能力、專業、角色、立場、、、),如果面對的問題攸關個人利益時,要求其「共識」,真的是難上加難,不是嗎?

當然,無論人、事與物(或務),所有問題的成因分析或責任歸屬,都得考量其「向心性」(centripetal )與「離心性」(centrifugal);換言之,越接近問題核心的,問題越大、責任也越重;即便只是此一層次的「問題釐清」,都會因為「個別差異」問題而爭論不休。

還有、還有,重點是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在人際關係以及團體合作方面嚴重短缺,使得吾人面對問題的人際溝通、協調與合作默契與能力,因而顯得異常薄弱。

即使如此的分析也都還有「未盡事宜」,不是嗎?問題是如此簡易的「系統性思維」,我們的相關當事人可曾認真加以考量?

職是之故,回顧多年來的台灣社會,或環顧自己的日常生活周遭,不同層次的「系統」針對不同議題的人際(或團體間)的衝突不斷,絕非偶然!

問題是面對此情此景,我們能怎麼辦?

簡言之,當問題來臨時,先安頓自己的身心靈,然後與相關當事人一起「設法」站在足夠的「制高點」,「綜觀全局」,以利追究問題的源頭,再整合相關人力、物力與財力資源,有系統、有步驟、又有效的「解決問題」。又過程中必須有「過程性評量」,以便隨時檢討並改進既有的策略或步驟;至於最後的結性評量,一則為「本案」負責,再則可供「來者」參考!

看吧!「解決問題」看似簡單,其實非常「專業」,不是嗎?教育部近年來力推「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Problem-based Learning)」,目的就是要加強「孩子」們的解決問題能力,大人們可曾捫心自問:我們都有這樣的能力了嗎?

arrow
arrow

    詹老夫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