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根據政府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育齡婦女總生育率為1.12,世界排名倒數第三;今年二月底老年人口首次超越幼年人口,我國人口老化問題「再進一級」,少子化問題果真成了「國安問題」。

少子化問題早已備受關注,近來由於衛生福利部前部長林奏延提出「6歲以下國家養」建議,再度引發各界熱議。重點是我們該怎麼辦?衛福部「被迫」即時成立「少子化辦公室」,然後咧?

大禹治水從源頭治理,醫生治病有賴正確診斷,解決少子化問題何嘗不然?

綜覽連日來各界的相關討論,乃至於政府部門擬議的相關行動計劃,注意力多半僅及於經濟與相關勞務因素,頂多再論及托育甚或教育層面問題,從而發為相關社會福利措施或教育新政建言。問題是就這樣子而已嗎?Of course not!

身為社會心理學家,面對此情此景,常「思想起」小時候在苗栗縣苑裡鄉下的農村生活情景!

話說「我們家有八個兄弟姊妹,我排行老么。」「哇!怎麼可能?」每當有機會自我介紹以此開頭時,總會「招來」一陣嘖嘖稱奇聲;一戶十口人家聽在現代人耳裡,確實值得讚嘆。然而傳統農業社會日常生計高度仰賴「壯丁」,動輒有四、五位以上小孩的家庭何其多?「多子多孫多福氣」,又豈只是當事人「自我感覺良好」之詞?

其實,我們家除了老爸,壯丁僅有三位,其餘均為女生。這樣的「組合」在當時確實顯得相對弱勢,例如颱風過後「做大水」,到大安溪「撿漂流木」,「成績」就是比隔壁的大伯與二伯家差!不僅如此,小時候還常聽大人們說「農貸」,後來才知道稻子還沒收成,老爸就向農會借貸;收成過後,除了保留該季全家所需糧榖,其餘就得「還」,就是「寅吃卯糧」啦!沒錯!「當年我們就是這樣一起長大的小孩」。

如此的務農人家,竟然可以將八個小孩一一拉拔長大,何止不容易?聽在現代人耳裡,簡直是不可思議! 

看看過去想想現在!姑且不論不婚的單身貴族與日俱增,「兩個恰恰好」也早已成了「歷史」,環顧四周,多的是一個小孩甚或沒有小孩的頂客族。過去經濟條件這麼差,父母可以生養眾多;為什麼經濟相對富裕的現代人,卻視生養小孩為畏途?What happened?

是的,現代社會生養小孩真的「很苦」!姑且不論長大以後的教育費用龐大,光是小時候的保母費以及「晝夜不分」的照顧過程,就足以讓講求「自我」的人們「不敢領教」!

重點是現代社會結構以小家庭為常,而且家家戶戶「超級獨立」;不只親如家人「散佈各地」,即使是同棟大樓或相同社區住戶,也難得彼此「交往」甚或只是串門子;親朋好友或鄰居間本來應該相互照應的功能,幾近「蕩然無存」,生活因此顯得特別辛苦,養兒育女尤其如此!

以我們「現在的家」為例,儘管「我方」兄弟姊妹有八位,太太端也有四姊妹,卻分散在南北四縣市的不同區域。七年前為照顧兩個年幼孩子,太太不得不「犧牲」10多年的專業,後來蒙上帝恩賜又多了「小三(年紀最小的老三)」;為了年齡加起來36歲的小孩,即便是中產階級家庭的我們,日常生活真的辛苦備嘗!
反觀傳統社會,為了全家人與自己的未來,人們本來就比較認命,更重要的是大家庭的社會性支持系統與功能較強;透過彼此相互扶持,因此多半可以「關關難過關關過」!

以我的「原生家庭」為例,儘管住的是禁不起大颱風的土角厝,卻拜與伯父們比鄰而居的「三合院」之賜,生活無虞。當我們有喜事時,親朋好友會前來幫忙;當他們農忙時,我們也必定前去支援。至於養兒育女之道,看似到處「放生」,其實四處都有「眼線」。例如遇有小孩到危險的河邊戲水時,「恰巧不巧就是這麼巧」,總會有鄰居馬上看到並即時通風報信。在如此綿密的社會支持系統中,老爸老媽養育我們八兄弟姊妹長大成人,難怪從不叫苦!

沒錯!多年來台灣社會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家庭的結構「萎縮」甚或崩解,以至於應有的社會支持功能明顯「弱化」。

職是之故,政府如果真要有效鼓勵年輕人生養小孩,與其「以小蝦米(例如生育補助與幼兒養育津貼)釣大鯨魚」,不如推動「家庭生態系統復育(Family Ecological System Restoration)」工程;例如落實感情生活教育,倡議健康家庭價值觀(family value)」,並強化家庭生活經營之道;以補助或獎勵機制甚或以社會教育策略,鼓勵家庭成員「群聚(生活)」在一起;以社區營造策略強化家庭與社區支持系統,打造教養小孩的友善環境!

總之,過去經濟條件貧瘠,「兒孫繞膝」;如今物質生活豐腴,卻宛如「膝下無人」。撫今追昔,誠然令人不勝唏噓!重點是面對少子化「狂潮來襲」,強化家庭結構及其社會支持系統與功能,刻不容緩!政府加油!大家加油!

arrow
arrow

    詹老夫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