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外表」,陌生的是「心理」。


例如同一棟大樓或社區住戶,除了新搬進來的,因為每天的進進出出,大家的臉孔甚或身材都很熟悉,卻因為難得駐足聊天甚或到家裡串門子,彼此心理狀態卻顯得很陌生,不是嗎?


因此,一旦發生衝突,勢必難以溝通,甚至陷入「越溝越不通的」窘境。我們常常看到鄰里間的紛紛擾擾,乃至於上了社會新聞版面的鄰居糾紛,就是這麼來的。


心理方面的「熟悉或陌生」作用,在類似的重大利益發生衝突時,通常明顯易察;但是在彼此沒有實質利害關係的人際互動情境,我們則多半不易察覺。重點是無論哪一種,作用都非同小可,吾人豈可不慎?


當中特別值得留意的,顯然是我們很容易忽略的「後者」,例如兩位鄰居發生紛爭,我們的「立場」往往取決於與他們的「熟悉vs.陌生」性。簡單地說,我們會比較傾向於支持與自己比較熟識的一方。


其實,「既熟悉又陌生」的人際關係,不僅發生在鄰居之間,同學、同事甚或親戚也無可避免,不是嗎?


例如與特定同事(或朋友)較常互動,當然會顯得比較「親近」;當他工作不順利時,必然找機會跟大家分享,言談間難免涉及其他顯得比較不熟悉的同事(或共同的朋友),如此的意見甚或情緒反應,顯然只是片面之詞;如果沒有進一步的釐清機會,與這位比較疏遠同事(或朋友)的誤會就難以難免了。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日常生活中,此種「熟悉vs.陌生」性的無形作用,我們真的很難自我覺察,偏偏事關重大!


總之,不管是身為有利害關係的衝突當事人,抑或只是基於旁觀者的關心與介入,對於此種「既熟悉又陌生」的人際關係與作用,我們都得要有基本的sense;否則因此損失了一個好友事小,不自覺的傷害了他人甚或機構的集體利益,「事情」才「大條」啊!

 

arrow
arrow

    詹老夫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